奇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招魂 > 110. 行香子(一) 他摸着她的头发……

110. 行香子(一) 他摸着她的头发……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年关还没过,天已越发寒冷。

大齐今年的冬天不好过,丹丘的冬天就更加不好过,他们在居涵关屯兵与大齐雍州军时有大小战事摩擦,又屡屡滋扰其他重镇。

两方正式背盟,丹丘极其疯狂地在边境烧杀劫掠,大齐的朝臣们在两府宰执的主持之下议事。

殿中侍御史丁进与韩林侍读学士郑坚等人坚持促成和谈,在他们看来,丹丘此番攻势猛烈,无非是因为今年冬天难过,丹丘胡人的草场不够,牛羊成群地冻死,若大齐重开西北马市,使两国互通有无,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丹丘过冬难的问题,也可暂缓战局。

官交子才将将取代私交子,正元帝还没有瞧到其中的好处,此时若再增加军费开支,他心中必是不愿的。

不愿打仗的官员们将话都说到了正元帝的心坎里,就是新党之中,也有不少人不愿打仗,值此新旧两党因议储而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刻,作为东府宰执,孟云献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,他甚至不能在此事上多说。

“重开马市的确能够暂缓战事,可此马市一开,国威又置于何地?”这是正元帝并未在朝堂之上一口应下此事的唯一的原因。

朝中亦有主和派反对重开马市,他们之所以反对,也是与正元帝一样,顾虑到了所谓重开马市便是长夷敌之威风,灭我大齐国威。

“官家,臣以为,非常之时,当用非常之法,若开马市,则延缓战事,若不开马市,则使战事加剧而军费花销更重,”孟云献垂首立在帘外,“往后之事可往后再议,我们不防与丹丘先度过这个冬天。”

雍州的有利战局并不能改变一个帝王的心意,即便是孟云献,他心中就是再想与丹丘打,如今也只能暂且藏住自己的这份心思。

谈及军费,正元帝果然沉默,帘后半晌没有动静,孟云献安静站立,里面添了几声咳嗽,那入内内侍省都都知梁神福在里面奉了一碗热茶,正元帝喝了两口,干哑的嗓子好受了些,才慢悠悠地道,“孟卿有理。”

“梁神福,将彤州来的东西给孟卿瞧瞧。”

“是。”

只听“彤州”二字,孟云献便是眉心一跳,梁神福掀帘出来,将一道书册递来,孟云献抬手接过。

只展开一页,孟云献的脸色骤变。

“朕这么些年,还真是小看了永庚。”

正元帝带了一分笑意的声音从帘内传出,而孟云献却越发觉得脊背生寒。

他手中的书册,乃是一道万民书。

彤州万民的名字以朱砂布满内页,页尾所书,尽是嘉王在彤州这些年为百姓所做之事。

数年前嘉王上疏请求亲自整治彤州的沙田芦场,堂堂亲王却与民夫同住在工事地,一住就是好些年,至今,嘉王与彤州百姓共整治出两百多万亩的耕田。

嘉王妃的孩儿也是在整治沙田芦场期间流产的,从那以后,嘉王妃的身子一直不好。

嘉王前两年为民修路用的也非是国库的钱,而是自己的家底,这些嘉王从未上疏禀报过,却有彤州知州年年奏报。

正元帝并非不知。

他前年才因嘉王正值沙田芦场有功而下旨嘉奖了一番。

万民书上所言,无一字作假。

但此时这道书册,却并非是救嘉王的良方,反而是杀嘉王的刀,孟云献很清楚,万民书上的每一个名字,于正元帝而言,都是一个养子竟敢越过他这个皇帝而得的民心。

“官家。”

孟云献稳住心神,“彤州整治出的沙田芦场,为我大齐多得了两百多万亩的良田,立租税,补军粮……可见官家当时下的这道敕令,实在是惠及生民,利在千秋的好事,若无官家当日的远见,又何来今日的这道万民书呢?”

“臣观万民书上所言,无不是彤州百姓在感念官家恩德,嘉王所为,无不是君父所望,百姓将嘉王视作官家派去雍州惠民的使者,自然认为官家与嘉王父子之亲,实难离之。”

百姓,只是认为嘉王是官家您亲近的儿子,生怕你们父子之间有什么误会,进而伤及亲情。

孟云献绝口不提嘉王在此事上有多大的贡献。

退出庆和殿,孟云献吹了冷风,才发觉自己后背有一层薄薄的汗意,他也没回政事堂,在永定门外坐马车回府。

天色昏黑,姜芍见孟云献归来,一边为他解下披风,一边端详他道:“你怎么脸色这样差?”

“同川和秦将军他们在雍州不易,可我却不能坚定开战的决心,这一回,我要教他们失望了。”

孟云献眉宇间满是疲惫。

“官家不想开战,任你们这些底下的人如何使力,又有什么用呢?”房中没留女婢,姜芍自己斟了一碗热茶给他。

“若不在此时开马市,我看官家就要动官交子的念头了,能缓一时,是一时吧。”孟云献深知当初在朝上议私交子改官交子时,张敬所说的那番话终究要应验。

若无本钱,将伤国本。

此时若不开马市,官家为了国库少一些负担,鲁国公之流为了让宗室少一些损失,必定会打起官交子的主意。

本钱拨备不足,而交子放量无度,物愈贵,乱民生。

虽一时不显,却贻害无穷。

“云献。”

姜芍不是不知国事的人,她少时便喜爱读书,与孟云献是多年夫妻,也是君子相交,“你累么?”

此时,她却问他累不累。

“我看这些事,都快要将你的腰压弯了。”

两人为夫妻,最是知道彼此。

“累,”

孟云献笑了笑,“却不能退。”

姜芍也跟着笑,伸手按了按他的肩,“儿孙们都不在云京,我一早便与易儿说,往后的祸福,都由他们自己去谋,咱们两个回来这儿,大不了就是两口薄棺,回来那日,我们不是早就备下了么?”

易儿是孟云献与姜芍的长子孟變,表字任易。

孟云献喉咙发紧,他一下握紧夫人的手:“阿芍……”

“可别说什么不该让我跟着的话,咱们两个在一块儿多少年了,你能离了我?”姜芍横他一眼。

“对不住。”

孟云献始终握着她的手,哀哀一叹。

“嘉王殿下还好么?”

姜芍不接他的话,转而在他身边坐下,问道。

“如今还不知道,”

孟云献眉头皱得更紧,“今日官家让我看了一道彤州来的万民书,嘉王生性敦厚宽仁,在彤州造福百姓,有此万民请愿之象,其实并不意外,但唯一不应该的,是这背后利用了这些质朴民意的人。”

“好毒的计。”

姜芍面露冷意,“看似是在以此为嘉王殿下求情,实则,是惹官家更加忌惮嘉王殿下。”

那万民书,不就是在提醒官家,君父尚在,何以嘉王尽得民心?

“可官家让你回来推新政,其实就是借你的手断了那些贪得无厌之辈的过分念头,丹丘与大齐的战事官家不问你,你便不能贸然插手,这议储的事,官家不问,你依旧不能在朝堂上有什么过多的举动,嘉王殿下这件事,你该如何办?”

“还能怎么办?我要在这个位子上坐得稳一些,就得时时让官家看见我的利用价值,”孟云献无谓地笑了一声,“不过在此之前,嘉王的事却不能再拖,我得跟那位夤夜司副使通个气儿,咱们不能一直都如此被动。”

谈及夤夜司副使周挺,孟云献倏尔想起一人,“我记得前些日,他与我提起那位倪小娘子,阿芍,那小娘子亲口对他说,倪公子是靖安军旧人,此事,韩清在给我的密信中,也有所提及。”

一句“靖安军旧人”,令姜芍一愣。

过了半晌,她才道,“不瞒你说,我正想见见她。”

“她兄长是吴岱的那个儿子害死的,但如今为了大义,她竟甘愿深入虎穴,为仇人之父治病,此女子,该令我等生惭。”

“徐景安”这个字,是万将士的血,与一个玉节将军的血,孟云献每每思之,皆满心悲凉。

孟云献一抬头,“我这就去写一封手书给周挺。”

又是一日大雪,天寒地冻。

正元帝身体欠安,贵妃欲往庆和殿陪侍,而正元帝却不许,更令入内内侍省都都知训斥了一番贵妃身边服侍的宫人,责怪他们不知珍重贵妃的身子,竟让贵妃大雪天还出来走动。

贵妃回到寝殿,由宫娥服侍着脱去了外面的件披风,近身服侍的宫娥见贵妃脸色不好,便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娘娘,官家是怕您受冻伤身。”

官家并无一句斥责贵妃,也让梁神福代为传了几句温言,但贵妃细长的眉间却依旧笼着一分愁绪。

她垂眼瞧着自己腹部,如今已经显怀。

“若这不是个儿子呢?”

官家是否还会如此好言相待?还会留着她吴家的尊荣么?

在官家身边待了好些年,贵妃还是捉摸不透帝王的喜怒无常。

“娘娘……”宫娥惊呼出声,随即垂首,“孩儿尚未出世,娘娘还是不要多想了。”

贵妃不说话,揉按着额角,靠在软榻上。

她如何能不多想呢?吴家单薄成这样子,之前父亲出事,亲族能躲则躲,唯恐避之不及,而今,无论是她,还是父亲,都指着她腹中的这个孩儿。

家族的光耀,后半生的荣华,都在此了。

宫娥才将将奉上一碗香茶,有个年轻的宦官匆匆地进来,在帘子外头作揖问安,他衣帽都沾着雪,脸也冻得发红。

“如何?”

贵妃抿了一口香茶,在帘后懒懒地挑着眼皮瞧他。

“娘娘,奴婢已仔细查过,鲁国公府前些日子的确送了一批药材去蓉江府。”宦官垂着头,喘着气恭敬地答,“奴婢听人说,有好几大车呢,说是女婿的亲戚在蓉江府做药材生意,请国公府的人押送的。”

“驿馆的人说车辙印子瞧着深,奴婢猜想,那只怕不是什么药材。”

他常出宫替贵妃去探望府里的老主君,也没少在外头的茶楼里逗留,鲁国公女婿的这桩事,还是他无意间听来的。

回来报了娘娘后,这些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日他都在为查探此事而奔忙。

“什么亲戚?”

贵妃在帘后,一下坐直身体。

“这……”

宦官躬着身子,“奴婢不知,只怕要去了蓉江府才知道。”

“等你去了,”贵妃冷笑了一声,将茶碗重重往案上一放,“茶都凉透了!”

“蓉江府有个爻县,”

贵妃的嗓音发紧,“国公府的人若送的不是药材,那么十有**,那些东西都送去了爻县。”

已经过了这些时日,她再细查,又能查出什么?

鲁国公的嫡子早年在外做官,被造反农民起义军给害死了,他如今只有一个妾生的,不出息的庶子,再有就是几个女儿。

可爻县有什么?

有一个姓赵的县丞。

那县丞是太/祖一脉,自太宗继位之后,在历任皇帝的打压之下,太/祖一脉已经无爵可承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